学校类别 | 综合、师范、民族类院校 | 工科类 院校 |
农林类 院校 |
医学类 院校 |
财经、政法类院校 | 体育、艺术类院校 |
生均面积 | 5.30 | 8.30 | 8.80 | 9.00 | 1.05 | 1.85 |
主要评估指标 |
关键评估 要素 |
说 明 | 重点考察内容 | 采集平台相应编号 | |
---|---|---|---|---|---|
1.领导作用 | 1.1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 ①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含子规划)与所在区域经济及所服务行业的发展规划有较高的符合度,特别是在培养行业、企业所需高技能人才方面有计划、有措施,并能逐年落实。举办单位为学校实施发展规划提供良好的政策保证。 ②制订了与区域产业及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建设规划,并能逐年实施。 |
①省市社会经济(行业)发展规划 ②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③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发展规划 ④举办单位对学校支持情况 |
7 | |
1.2办学目标与定位 | ①全日制普通高职办学规模适宜、稳定。学校发展目标、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定位准确;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办学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 ②短期培训种类、规模逐步增加。 ③全日制中职、“三校生”单招、“五年一贯制”、“3+2”招生、专升本学生、成人高职学历教育学生规模逐渐减少,比例未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要求。 ④未举办委托全日制或各类成人本科(含专升本)教育,未组织在校高职生参加各类成人专升本学历教育。 |
①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②学校年度工作要点、院校长年度工作报告 ③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 ④各类全日制学生的自然人数统计表(在校生结构) |
1.3 7.5 |
||
1.3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 | ①学校确立教学和培养人才的中心地位,重视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②重视与区域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践教学等方面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③学校关心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各项政策规定向师生倾斜,各部门主动为师生的工作、学习服务。 |
①对区域经济及行业、企业的调研 ②校企合作育人体制和机制建设情况 ③经费收入和支出情况 ④领导关注教学及师生情况 ⑤教师培训进修、学生奖学助学等政策落实效果 |
5.1 5.2 2.2 6.1 7.5 8.6 8.7 8.8 |
||
1.4校园稳定 | ①学校建设和管理符合《平安校园》的各项规定。 ②重视学生安全教育,重视学生法制教育,创建和谐校园;有预防不稳定事件的应急预案;无校园不稳定事件、违规办学事件发生。 |
学校关于预防和处理校园不稳定事件、违规办学事件的有关文件及实施情况 | |||
2.师资队伍 | 2.1专任教师 |
①基础课专任教师注重学历、职称的提高,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逐年提高。 ②专业课专任教师强调技能水平提高及增加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有专业教师定期到行业企业一线顶岗实践锻炼的规定,实施效果好;专业课专任教师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且技术技能水平符合课程性质和实践教学的要求。 |
①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及实施 ②分类的专任教师学历、职称结构③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为行业企业服务及获得职业资格情况 ④专业带头人基本情况 ⑤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
6.1 6.2 |
|
2.2兼职教师 |
①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逐年提高。 ②重视对兼职教师教学效果的考察及教学能力的培训。兼职教师在教学建设与人才培养中作用发挥好。 |
①分专业聘任兼职教师基本情况 ②兼职教师管理文件及其实施。 ③兼职教师教学效果考察和教学能力培训情况 |
6.3 6.4 |
||
3.课程建设 | 3.1课程内容 | 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③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项目任务的专业课程开发与设计。 |
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计划) ②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③精品课程建设成果 ④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情况 |
7.2 7.5 |
|
3.2教学方法手段 | ①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 ②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能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教学。 ③考核方式灵活、恰当,并将行业企业评价纳入考核机制。 |
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条件建设 ②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③教学方法和手段 ④考试/考核方法 |
7.2 3.1 3.3 |
||
3.3主讲教师 | ①基础性课程以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内专任教师主讲为主。 ②实践性课程主要由行业、企业(校内、外企业)技术技能骨干担任的兼职教师讲授为主。 |
①授课教师情况 ②评教原始资料及其统计分析 |
6.1 6.2 6.3 |
||
3.4教学资料 | ①能优先选用优秀、适用的新版高职高专教材。 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教材,特别是实训教材。 ③教辅资料充足,手段先进。 ④在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的课程网站资源建设方面有明显成效。 |
①教材选用情况 ②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③馆藏图书资料 ④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
7.2 7.5 3.2 3.4 |
||
4.实践教学 | 4.1顶岗实习 | ①顶岗实习覆盖率高、效果好。 ②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 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健全;学生在顶岗期间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学习目标,有同行业企业共同考核评价的标准及措施。 |
①顶岗实习基地情况 ②专业顶岗实习记录 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 |
4.2 7.4 |
|
4.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 ①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密切联系,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 ②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方案设计,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及相关教学文件。 ③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丰富,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实训实习的教学文件齐全。 |
①人才培养计划、实践课程标准 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情况 ③学生实践教学成果 ④实践教学教材及相关教学文件 |
7.2 7.5 |
||
4.3实践教学管理 | 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完善。 ②安排有专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和政治辅导员。 |
①校内外实践教学运行及管理 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 ③专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④专职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
4.1 4.2 8.1 8.2 8.3 |
||
4.4实践教学条件 | ①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安排。 ②实践教学经费有保障。 ③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寻求行业、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参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
①各专业的校内实验(训)室、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②各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情况 ③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④校企合作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情况 |
4.1 4.2 5.2 7.4 7.5 9.3 |
||
4.5双证书获取 | ①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和机制,或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 ②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积极参与各级技能竞赛,成绩好。 |
①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及工作情况 ②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 ③参与各级技能竞赛及获奖情况 |
4.3 7.3 |
||
5.特色 专业建设 |
5.1特色 | ①学校重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并建有特色专业。 ②从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及鉴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出特色。 |
①专业设置及结构 ②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③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开展情况 ④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报告 ⑤现场专业剖析 |
7 | |
6.教学管理 | 6.1管理规范 | ①教学管理机构健全,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能满足需要,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②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③教学管理手段先进。 |
①教学管理制度及运行情况 ②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③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成果 ④随机访谈教师、学生、管理干部 |
8.1 8.2 |
|
6.2学生管理 | ①学生管理队伍结构合理,人员数量和素质能满足要求。 ②学生管理制度健全。 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良好。 ④校园文化良好。 |
①学生管理制度及运行情况 ②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情况 ④校园文化建设 ⑤随机访谈学生、教师、用人单位 |
8.1 8.3 |
||
6.3质量监控 | ①多元化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完善、机制运行与效果良好。 ②建立了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新生素质调研制度,且实施良好。 ③学校建有教育教学督导机构,有一定数量的专职督导人员。 |
①教学制度与运行管理 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③专职督导人员基本情况 ④随机访谈学生、教师、管理干部 |
8.1 8.5 8.7 |
||
7.社会评价 | 7.1生源 | ①第一志愿上线率与报到率高。 ②对每届新生进行入学基础和素质调研分析。 |
①分专业的招生、录取和报到情况 ②新生素质调查分析情况 |
9.1 | |
7.2就业 | ①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就业举措有创新,效果显著。 ②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 |
①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②学校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情况 ③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情况 |
9.2 8.4 |
||
7.3 社会服务 | ①学校注重产学结合,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服务渠道、类型丰富。 ②学校在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服务等方面有明显成果或效益,社会回报高。 |
①学校服务社会的政策措施 ②教师对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情况 ③社会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情况 ④学校社会服务的回报情况 |
6.1 7.5 7.3 4.3 |
||
学校类别1 | 独立设置高职 高专院校时间2 |
高职高专 毕业生届数 |
教师总数3 | 专任教师数 | |
全日制 在校生数 |
折合在校生数4 | 生师比5 | 具有高级职务教师 占专任教师比例 |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 |
教学行政用房 (平方米)6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生)7 | 教学科研 仪器设备值8 |
生均教学科研 仪器设备值(元/生)9 |
||
图书总数(册)10 | 生均图书11 | 实验、实习、实训场所 及附属用房占有面积12 |
生均实验、实习、实训场所 及附属用房占有面积13 |
||
平方米 | 平方米/生 | ||||
备注: 1.分为综合院校、师范院校、民族院校、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语文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规定为准。 2.指院校独立设置具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资格的时间(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时间)。 3.按照教高〔2008〕5号文规定折算,即兼职教师等非专任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 4.按照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规定折算,即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5.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 6.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不包括学生宿舍。计算建筑面积时,学校租赁的其他单位的房舍,如果有5年以上合同期且属自己独立使用、自主支配的可以计算在内。 7.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8.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指单价在800元以上用于教学科研的仪器设备。计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时,已通过招投标但尚未到位和待招标的设备不计在内,社会捐赠设备按接受捐赠时的新旧程度估值后计算在内。 9.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折合在校生数。 10.藏书量以印本图书的“册”为当量,这些图书必须是被分类、编目的,并入藏为不同范围的读者可以利用的。其它载体类型文献的折算办法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附件二方法统计。 11.生均图书=图书总数/折合在校生数。 12.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可以计算在内;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不计算在内。 13.生均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及附属用房占有面积=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及附属用房占有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
|||||